为了这项提案,岳鸿声多次走访北京的郊野公园,与植物学家沟通,还去市园林局与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。
现在北京市的大树情况相对来说比较糟糕。据岳鸿声介绍,北京行政区划内总面积为16808平方公里,区内森林覆盖率达41%,但目前列入一二级林木保护的古树名木只有4万余株,且大部分集中在皇家园林和文物保护单位。
随着城市发展建设,这一个数字一直以来处于只减不增的状态,城市中心的大树慢慢的变少,园林之外的原始林木和植被更是被严重破坏。
岳鸿声表示,在城市开发中,林地绿地往往作为最廉价的征占对象,同等面积的城市林地、绿地占用成本比私搭乱建的违反相关章程的建筑成本要低很多倍,“这就造成了树给路让路,树给工程让路,所以很多成片的大树林都被轻易地砍掉了”。
砍掉容易,再生很难。岳鸿声表示,大树一旦被砍掉就无法再生,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不可逆的,政府和民众应该认识到大树的重要性,从成本角度,越大的树,保护成本低,能够尽可能的防止重复浪费;同时,从生态环境角度讲,大树对于生产氧气、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很重要,国外的很多大城市都有大片城市森林,这也是建设文明城市、宜居城市的必要标志。
通过调研,岳鸿声发现,现在的植树造林追求亩数和达成目标量,忽略了树种选择和大树保护,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。
随着城市发展,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植被的重要性,在和园林局有关部门座谈时,岳鸿声发现,目前北京很重视平原绿化,每年也拨大量的资金去大片造林,从今年的政府报告也能够准确的看出,政府逐渐重视环境环保,但是,绿化中更多的是追求亩数、面积、种植数量,达到的百分比等,缺乏对大树树种的设计和选择。
此外,通过与国外一些绿化发达的城市相比,岳鸿声认为,我们在绿化时忽略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绿化的长远规划。
岳鸿声表示,之前在绿化时有些过度追求城市美观,过多考虑立体的园林效果,如草坪、花圃等。而自己去温哥华时发现,那里的树大、树粗,而树倒了,也没人扶,没人管,经当地人解释,这是考虑生态的需求,因为树倒了、树枯了,还会有很多附生的动植物在生长。
通过调研,岳鸿声发现不少环保组织、包括一些委员提案中虽然关注绿化,但很少关注种的是什么树和大树保护,因此,他提出建议,启动“平原地区栋梁之材培育工程”,提升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水平,并逐步把北京建设成为森林城市,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,“像建筑一样,去设计树木的百年工程,对子孙后代都是有好处的”。
具体措施包括,一是,培育大树、避免砍大树栽小树的无用功和重复建设,使北京的树成为长寿树,而不是短命树,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城市水土资源利用、保护成本,又可持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。在这里,岳鸿声表示,必须大幅度提升林地占用和林木损害赔偿标准,强化立法和执法力度。二是充分搞好科学调研,摸清北京古树、大树分布底数,选择适宜在京津冀地区培育生长的高大乡土乔木树种作为培养对象。
此外,之所以称为“工程”,岳鸿声表示,就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和完整的规划,包括远景设计、近期设计,要考虑到城市20年以后的发展形势。